我还记得,很久很久以前,我信誓旦旦的告诉自己,要每周写多少多少篇文章,多少多少篇技术博客。实际上在更久更久以前,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文学家,当然,到了很久很久以前,已经变成了文艺型软件架构师。总之,很久很久以前,我抿起嘴,锁起眉,做出坚毅的姿态。就像现在一样。
有人说惰性是人一生最大的敌人,其实我认为时间才是,因为我可以克服一切,却克服不了时间。好吧,我始终认为,我可以克服惰性,虽然它已伴我数十年而仍无倦意。
惰性是可怖的,它抗拒改变,因而也抗拒学习、精益和成长,它会侵蚀智慧,令珠玉斑驳,令理想沉沙。而或许是普遍的不幸,在我们几经流转的人生,惰与勤辗转往复,见证了所有的过往和悲欢。
那么,这惰性从何而来,因何而去,为何而发,缘何而隐?
度娘告诉我,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,生气、羞怯、嫉妒、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,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。当然,惰性不只是懒惰,却是懒惰的本性,在我们的认识中往往正表现出无法如愿的坚持。它或许不可磨灭,却并非无法控制,而我们所要的,仅仅是在某些关键点上的压制,因为成功并不要求完美。
我们曾经决意为之而最终惰于持之的诸事,大抵非是没有相应的驱动,却最终心生厌倦而终告失败,内心深处或潜意识中必有所权衡和取舍。如我之写作者,若随意堆砌,亦非难事,然我本人虽不喜苛求,却总有克己的傲气,凡事惟尽力,不免增加了许多成本,也势必侵害其它习惯性的需求如娱乐,久之,自然会有所反弹。
万物皆趋向平衡,当外力打破一种平衡,最终会仍回归于该平衡,或者形成新的平衡。
克服惰性亦是如此,如果不能形成新的稳固的平衡,以满足生理的需求,满足心理的愉悦或自我实现,则仍会回归原本的非所愿的平衡。这正是种种失败的坚持失败之所在。
在我们的生活中,有无数这样失败的例子,甚至每天都在发生,如各种学习计划,还有某些人的减肥。而与此同时,我们成功的改变也不在少数,可能是戒烟、学英语甚或每天刷牙,其共同的抽象是认识的稳固、身体的习惯、心理的舒适。
然而身心的习惯与满足并非轻易可达,尤其当我们意欲推行的活动需要消耗较多的精力与时间,必将影响到已有的愉悦与满足,并竞争有限的驱动力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考虑生理的需求与负荷不会有显著的上升空间,只有着力于提升心理的认知与内在驱动。
规划,系统的规划,明确目标与期望,明确达成目标的预估投入,并基于清晰的理性认知与思辨去调整既定的计划与行为,找到新的平衡点。惟其如此,方不需勉力长久的推动,也不会于力尽时有所往复。